8月4日,2025“黄河母亲杯”沿黄河九省(区)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在兰州启幕。赛场之外,一场文化研学之旅,将500余名绿茵小将转变为传播黄河文化的小使者。
“各位同学,现在看到的是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铁桥的模型,这座桥建成于1909年,距今已有116年的历史……”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内,讲解员话音未落,小球员们已好奇地围拢过来。
小球员们在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参观。马志鹏 摄
本届赛事旨在打造“黄河母亲杯”特色ip,在促进沿黄河九省(区)青少年足球运动交流互动的同时,搭建起一座传播黄河文化的桥梁。
“这次兰州之行,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比赛,更希望他们开拓视野,深入了解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包头市超凡足球俱乐部教练白震宇的话,道出了众多参赛队伍的共鸣。
带着这份期待,小球员们走进了兰州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在兰州彩陶馆,彩陶上流畅的漩涡纹、灵动的水波纹令孩子们惊叹不已。讲解员指着精美的陶罐讲解道:“这些数千年前的纹饰,很可能源自先民对黄河水流形态的观察与艺术升华。它们不仅是生活用具,更是黄河早期农耕文明辉煌的无声证言,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非凡的创造力。”
秦腔博物馆里,高亢的唱腔一直在回荡。讲解员解释道:“秦腔的慷慨激昂、粗犷豪放,与黄河奔腾不息、百折不挠的性格一脉相承,唱出了黄土地上人民最真挚的情感和生命力。”
在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兰州水车精巧的提灌结构、牛肉面“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技艺标准、保安腰刀上精美的刻花,都深深吸引小球员们驻足。非遗传承人一边展示牛肉面拉制技艺,一边讲述:“这碗面里融入了黄河水的滋养、西北人的智慧与待客的真诚,是兰州最鲜活的文化名片。”
河南省实验中学代表队小球员刘子宁感慨:“以前只知道黄河,今天看到水车、牛肉面、腰刀,才知道黄河文化这么丰富、这么生动!”
沿黄河风情线前行,脚下是滚滚东流的黄河水,身旁是沉淀着百年历史的老桥,一种时空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在“黄河母亲”雕塑中,慈祥的母亲怀抱婴儿,寓意黄河与中华民族的血脉一以贯之。
小球员们在“黄河母亲”雕塑前合影留念。马志鹏 摄
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队小球员郝振熙在返程大巴上仍在兴奋地与家人分享:“奶奶,你看这黄河水多黄多急!还有那彩陶罐子,上面的花纹像不像河水打旋儿?那个牛肉面师傅,唰唰几下就把面拉得那么细!……”
“此次研学活动精心串联起非遗技艺、中山铁桥和‘黄河母亲’雕塑等元素,让小球员们通过亲身体验,对抽象的‘黄河文化’有了具象而深刻的认知。”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推广科干部张斌燕表示,“孩子们用手机记录、用语言分享的过程,本身就是最生动、最有感染力的文化传播。他们不仅是参赛者,更是带着黄河文化种子归去的‘小使者’。”
绿茵场上的哨声终会停歇,但黄河奔流的壮阔图景和千年积淀的文化密码,已深深烙印在这群年轻“使者”的心田。(王小华 马志鹏)